PPK动态定位后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

物联方案

2020年03月26日

PPK(post processed kinematic)技术,即动态后处理技术。其系统也和RTK一样,是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组成。

PPK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进行同步观测的一台基准站接收机和至少一台流动接收机对卫星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并进行实时记录,省掉中间无线电传输的环节。在测量完成之后,使用GPS处理软件进行线性组合(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后处理过程)。形成虚拟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值,确定接收机之间厘米级的相对位置;然后进行坐标转换得到流动站在地方坐标系中的坐标。


PPK相较于RTK的优势,在于由于是事后处理,所以在测量过程中不受通讯距离的影响。并且由于省去了中间无线电传输的环节,其成本相较于RTK技术还有一定优势。

特别是无人机飞行距离比传统人工测量距离更远,容易受到山脉、建筑的影响,所以PPK的运用已经是相当成熟。


PPK与RTK的技术比较

目前高质量的RTK在小范围或者开阔的区域,理想作业半径可以达到10km,但在实际作业中,由于受到电台功率及数据链传输质量的影响,有效距离比标称的要小很多。

根据实际作业经验,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的距离最好限制在5 km以内,所以在大范围无人机航测工作中,RTK的优势就不太明显,动态测量数据后处理PPK技术(Post Processing Kinematic)因此应运而生。

作为RTK技术的重要发展,PPK采用快速求整周模糊度的技术,利用2-5个历元观测值就可以得到厘米级的三维坐标,不受通讯及地形的限制,且作业半径可以达到30km以上。



最新资讯

  • 车辆GPS定位管理系统实时报警追溯异常

  • 关于车辆管理系统高级油量标注的说明

  • 如何利用车辆GPS定位系统回溯行车轨迹?

  • 如何利用GPS定位系统对车辆实时监管

  • 双频GPS定位接收系统 保障关键时间可靠性

  • 详解车辆GPS定位管理系统背后的架构方案

  • 汽车GPS定位系统登录页的使用说明

  • 朗致物联2024年端午节放假安排

  • 如何解决车辆GPS定位系统的高并发?(下)

  • 朗致物联2024年劳动节放假通知

Baidu
map